十九、一切从实战出发
书名:
英雄模范共产党员故事汇——王杰 作者:汪林
字数:130063
我们走在大路上,意气风发斗志昂扬,
毛主席领导革命队伍,
披荆斩棘奔向前方。
向前进,向前进,
革命洪流不可阻挡,
向前进,向前进,
朝着胜利的方向
1964年初冬的一天,一列全副武装的工兵队伍,翻过一座座山,涉过一道道水。战士们顶寒风,踏积雪,雄赳赳,气昂昂,此起彼伏的歌声和口号声,在广阔的田野上空回荡。前面又是一段崎岖不平的羊肠小道,道路十分难行,不少同志的脚都磨起了泡,但是,他们以顽强的毅力,克服困难,奋勇向前。
经过一天的长途行军,傍晚时分来到宿营地。大家又累又渴,靠在路边一坐下就不愿起来了。
王杰的脚上也打了好几个泡,也是又累又渴。但他这时想到,长途行军大家都彳艮累,战士们可以马上休息,但炊事班的同志还要生火煮饭。于是,他两手往膝盖上一按,支撑起身体,就一拐一拐地往伙房里走去了。
来到伙房他见炊事班的战友正在支锅,自己插不上手,就迎上去要替蒋德光去挑水,两人争夺了一会,王杰没有抢过蒋德光,只好卷起袖子帮着洗菜,炊事班长抓住他的两只胳膊边推边说:“走了这么远的路,够辛苦的了,你也去休息吧。我们保证误不了开饭,还得保证同志们吃好。”推来操去,王杰手里的菜刀一直没放下,弄得炊事班长左右为难,摇摇头说:“你真是个不知累、闲不住的人呀!”
晚饭后,他又帮着伙房挑水、洗锅碗、打扫卫生。
王杰从伙房回到宿营地的时候已经九点多了,劳累了一天的战士们已经进入香甜的梦乡。他见班长马秀海还没睡,便悄悄问道:“我去站岗吧。”
班长说:“五班的岗还没有站完,十二点时才轮到你站岗。趁这点空,快睡Y儿吧。”
王杰这才闲了下来,拿出针来挑脚上的泡。
十二点了,王杰准时起来换岗。为了让战友多休息,他一直站到天亮。早饭后,又和战友们一起参加训练。
黄昏时,部队又开始了夜行军,行程是120里。夜幕降临了,
繁星升上天空,阵阵寒风吹来,战士们不由得打了个寒战。就在这时,忽然响起了清脆的快板声:“不怕苦,不怕累,坚决跟上不掉队!”
这声音,是从宣传员王杰口中传来的。只见王杰背包上插支竹笛,身上斜挎着米袋、枪支,手里拿着竹板,口里说着,来回穿梭,使行军的气氛顿时活跃了起来。
夜深了,部队前进着,每个战士身上的背包、枪支越来越沉重了。王杰为了减轻战友的重量,利用自己是宣传员的“特权”,离开了六班,越过五班,插进四班的行列,靠近扛着机枪的刘传香。刘传香知道王杰经常替别人扛枪,早有思想准备,可不料想王杰搞了个小动作,声东击西,一拽刘传香的背后,乘刘传香腰往后一仰的空儿,眼明手快,把机枪夺过来扛到自己肩上,任刘传香怎样争抢,王杰就是不还给他。
这时,战友们发现王杰身上已有一支步枪、一挺机关枪、一个背包,再加上从行军一开始就背着本班的四个米袋,共有六十多斤重,王杰背着这些东西一走就是70里。战友们由衷地敬佩道:王杰真像是铁打的战士啊!
到达目的地,另!1人都躺下了,可王杰还要借着烛光读几页毛主席的书,在日记本上记下今天的收获。那微弱的烛光,映着王杰红红的脸膛,洋溢着青春的光彩。
1964年11月,王杰、朱玉沛、韩义祥参加济南军区工程兵组织的“郭兴福教学法“集训,目的是通过学习培训,培养工兵专业尖子人才及军事教练员,这无疑是首长对他们的信任,三人听后心情十分激动。王杰说:“我们一定好好珍惜这次学习的机会,把过硬的本领学到手,成为真正的尖子班班长。”
“郭兴福教学法”,是20世纪60年代在全军大比武中推广的训练教学法,他的创始人就是郭兴福。“郭兴福教学法”有六字诀:勇、猛、狠、快、准、活。平时训练,要求战士们心中常驻敌情观念,把稻草靶人当作敌人,把训练场当作战场。他主张训练士兵,就要把他们训练活、训练精。因为自己不断地刻苦训练,研发新的训练方式,在全国大比武中成了比武的领潮人。
集训结束后,王杰和韩义祥分别担任五班、六班的军练员。
为了从实战出发训练部队,连里对五班、六班加大训练量。每逢这时,王杰总是把全班拉到地面最坚硬的坦克跑道上,以实战的要求从难、从严训练部队。经过多次军事比武,五班、六班军事素质提高很快,成为军技过硬的尖子班。
部队司令部组织工兵技术能手考核,王杰不但理论考试获得了优秀成绩,在实际操作地雷和爆破中也取得好成绩。尤其是他在埋设“五一”式防坦克地雷时,雷坑的大小、四边的填塞、上面的伪装、操作的速度等都得了满分,经过综合素质考评,王杰获得“一级球能手”称号。
不经历风雨,怎能见彩虹。荣誉不是轻易得来的,王杰为了班集体能成为过硬的尖子班,可谓煞费苦心,付出了大量心血和汗水。他在1965年2月1日的日记中记述:
自从开展了郭兴福教学法以后,我的脑子里整天考虑,科目内容如何教好?如何教出硬功?就拿这道路训练来说吧,道路测区半径转角要计算,文化水平高的可以计算,文化水平低的就难以掌握,这就必须想别的办法,使每一个同志都能吃饱。这样,就整天练习想办法,大部分休息时间都用上了,还是感到时间少。前天晚上作业到十二点,回来后又计算到一点半。白天,为改装水准仪用于夜间作业,一大早就起来,一直搞到吃饭还没搞好。下午洗澡只用了十五分钟就又回来安装,一心只想把学教好。电影也看不下去,前天四好、五好、三好开会,参加电影晚会的人每人一张票,可是自己的让给了别人,留在家写笔记,今天上午看电影,看了一半就又回来写笔记,不知为什么,我的心全用在了教学上。
这年冬天,部队工兵科在佟村坦克教练场,举办推广郭兴福教学法集训,三团工兵连副连长季家祥担任工兵教练员集训队教官。季家祥所教的课题之一是“工兵班在敌前沿前设置防坦克地雷场”。他从集训队里一眼就认出了王杰,今年初,举办工兵技术能手考核时,正是他担任王杰的考官,王杰的表现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,他让王杰担任这一课的示范班班长。这一课是在单兵专业的基础上,提高工兵班集体发挥专业特长——埋设地雷场,班长的组织指导是本课的重点。
天有不测风云。夜里下了一场大雪,把一切准备好的训练现场覆盖了。季家祥早早地起床,来到训练场,熟悉地形。远远就看到一个熟悉的身影,原来王杰早就来到训练场,他正在雪地里准备每一步的行动和曲可能出现的情况。
季家祥问他:“你怎么来得这么早?”
王杰说:“我要当好示范班长,配合你上好这堂课。”
由于王杰认真备课,理论联系实际,熟练掌握好班长的组织指挥要领,处理情况时,运用自如,他配合季家祥圆满完成了“工兵班在敌前沿前设置防坦克地雷场”这一课。
在示范班完成作业时,王杰给每个人先发了一根树枝,季家祥很奇怪。当每个人完成作业,撤回时,战士们用树枝把留在雪地上的脚印等痕迹轻轻扫除,恢复了雪地的原貌,这一细节,令教官们眼前一亮,因而,王杰他们的示范训练受到了集训队的一致好评。
1965年4月,五班进行在“敌”前沿设置防坦克雷场作业。这是个难度较大的课目。按实战要求,每个人要携带四个雷。可是练习不用实雷,是自己制作的木壳雷,比实雷要轻得多。王杰心想:训练是为了打仗,平时苦一点,累一点,多流汗,战时才能技术过硬,少流血。于是他和战士们在每个木壳雷里装上土,装好后,再一个一个过秤,直到和实雷一样重,才肯罢手。
作业开始了,战士们背着四个雷,加上枪支弹药、小圆锹、小铁镐,一共有四十多公斤,摸爬滚打,一个个累得够呛。休息的时候,王杰就给大家讲黄继光、董存瑞的故事,英雄们为了人民的解放事业,连生命都舍得献出,咱们吃点苦受点累又算得了什么?
话虽不长,可说得大家心里热乎乎的,斗志倍增。
在这次训练中,全班战士遇上了同样的困难,四个雷好几十斤,用绳子系起来,往肩上一背,前两个,后两个,行军倒还凑合,可是一匍匐前进,四个雷就互相碰撞,老是“打架”,怎么也快不起来。王杰就召开“诸葛亮会”,要大家出主意想点子。战士们你一言我一语,终于想出了一个好主意:制作一个木头架子,把四个雷放在架子上背着。王杰一听,高兴得不得了。接着找来一些废木料,敲敲钉钉,给每个战士做了一个雷架,大家一试验,嘿,真管用,匍匐前进时,四个雷再也打不成架了。
解决完一个难题,接着又一个难题摆在王杰面前。匍匐托雷前进时,有的战士臂力小,一只手托一个雷,托不了多久,就累得肩酸臂痛,地雷落到了地上。怎么办?王杰就带领大家苦练托雷基本功,一天,两天,衣服磨出了洞,胳膊磨破了皮,战士们的臂力增强了,再托起两个雷也不觉得累了。
夜深人静,工兵一连五班的战士们一个个背着“铁西瓜”,疾速地来到布雷场。
“作业开始。”副班长一声令下。
“刪”的一声,一个个黑影随声卧倒。
这儿是泥土碎石铺成的坦克跑道,路面硬实得像铁板一样,战士们用尽全身的力气,一锹下去,挖不出一把土。有的战士悄声说:“唉,那么多好挖的地方不去,偏偏到这儿来,转移转移阵地吧!”
王杰一听,觉得同志们的思想上松了弦。他叫大家停止作业,围拢到一起,问大家:“战时我们会不会遇到这样硬的地?”
大家异口同声地说:“那还用说,当然会碰到。”
王杰说:“对呀!训练是为了打仗,是为了在真刀真枪的战场上打得赢。当前帝国主义正在扩大侵略战争,我们要时刻准备打仗,不练出一身十分过硬的本领怎么行?”说罢,他念了一段《愚公移山》,然后叫大家和愚公比一比。
王杰说:“我们先跟愚公比_比年龄。”
战士们一听,都“噗哧”一下笑了,说:“愚公是白发苍苍的老汉,我们是年轻力壮的小伙子,差哪儿去了!”
王杰又说:“咱们再跟愚公比一比困难。”
战士们说:“愚公搬的是两座高高的大山,我们挖的是一个小小的雷坑,我们的困难当然没有愚公大。”
王杰说:“那么,我们就再跟愚公比一比毅力吧。”
这一下,有的同志就不好意思了,说:“愚公受人嘲笑也不动摇,我碰到一点困难就自己先给自己泄气了,真是没出息。”
这样一比,大伙的劲头就给鼓动了起来。干,坚决不换阵地!
新战士徐立明个小体弱,挖了不大会儿,就累得气喘吁吁,手上也磨起了泡。但他一声不吭,硬是坚持着练。虽然天气冷,可战士们的棉衣都被汗水湿透了。经过刻苦训练,大家终于战胜了困难,开始挖一个坑需要二十多分钟,后来只需要几佃就挖好了。
王杰平时对自己要求十分严格。无论工作学习,甚至一些生活小事,他都要把雷锋当面镜子,对照检查自己。每当领导或同志表扬他的时候,他总是说:“我比雷锋差远了!”这是一句真心话,因为王杰时时处处以雷锋为榜样,总觉得自己做的还不够。在战士们心里,只要提起雷锋,自然就会想到王杰。
又是一个寒风刺骨的夜晚,王杰带领全班到野外进行单个地雷设置与排除。王杰的手早已冻得肿起一指厚,每铲一锹土,手就震得发疼。这时,他观察了一下全班的进展情况,发现有的同志进度很慢,有的雷坑质量不合格,他不由得眉头紧皱。可看到同志们在寒风中双手岬、满头大汗,他又心疼欧。
他让大家休息一会,暖暖身子,活动一下手脚。他想趁大家休息的时刻,把同志们召集起来,耐心地讲解操作要领。他一面讲,一面做示范动作,并让副班长看表,计算操作的时间。
王杰以坚强的毅力、准确的动作,一口气挖了二十四个雷坑,只用了十五分钟,个个质量合乎标准。这时同志们怀着敬爱的心情望着满身大汗的王杰。大家联想到王杰平时那些闪耀的事迹,不由得激动地说:“班长,你真像雷锋啊!”
副班长张钦星也说:“是啊,雷锋是两个字,王杰也是两个字,言行也很像!”
大家你一言我一语,纷纷赞扬王杰就是身边的活雷锋!
王杰不好意思地笑了笑:“我比雷锋差远了。“他沉思了一会儿,忽然把手一挥,高声说道:“只要我们处处以雷锋为榜样,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,大家都能成为雷锋式的战士!”
5月]日,工兵营副政委王步尧作战略动员报告,控诉了美帝国主义侵略越南的滔天罪行。战士们义愤填膺,他们的心汇成一个强烈的声音:“美帝国主义从越南滚出去!从台湾滚出去!”
动员会结束后,王杰激愤万分,他刺破中指,沾着滴滴鲜血,一笔笔、一字字,工工整整写下了请战血书:
坚决支援越南的斗争,我要当一名志愿军!
这17个字,在王杰的日记里单列一行,笔迹特别粗,十分醒目;这17个字啊,是美帝国主义在越南扩大侵略战火以后,早就深埋在王杰心底里的决心。
血书,震撼了军营,大家纷纷以王杰为榜样,写请战书,请求到越南去参加援越的战斗。一切为了前线,练兵的热潮蔚然成风。
这一时期,为了增加臂力,王杰带领五班的战士们,在天将破晓或在暮色苍茫的练兵间隙里,有时三三两两,有时全班出动,苦练托雷基本功。他们在荒山上,在绿草丛中,在野地里,在营房的四周,趴在地上,一个人手里托着十六七斤重的大圆雷,练臂力,练意志。如同在越南前线,苦练一身硬功夫。
王杰还专门研究了越南的地理,越南崇山峻岭,地形复杂,王杰手指着山坡对战友们说:“这就是,越南战场,这个地形坡度不算大,但杂草丛生,石子石渣满坡都是。这样的山坡,对坦克运动是没有问题的,正因为这样,我们要在这种地形上练习埋雷。同时,为了我们自己的坦克部队开辟道路,也可能担负着排雷的任务。”王杰说完,接过了一个战士手里的两个地雷,像是等着“冲锋”的号令一样,下达了前进的口令,自己也立即趴下。
霎时,一片“嚓嚓嚓”的声音响遍山冈。每个人托着雷,用臂肘和膝盖擦着碎石匍匐前进。在山坡上,每前进一步都要比平时付出几倍的力气,没一会儿,人人都已累得满头大汗,却没有一个人落在后面。
二十多分钟后,王杰和战友们几乎同时爬到一条线上,大家一起开始挖坑、埋雷。这时,大家的军装都被汗水湿透了,裤腿、袖筒着力的地方都磨出了洞,肘和膝盖磨破了皮。有的地方还渗着血。“只有平时多流汗,战时才能少流血”,这是王杰多年来练兵的口头禅,他为了检验训练效果,利用旧器材制作了各种应用教练雷,他告诉大家:“我在那边附里埋了一些教练雷,谁去排除这些地雷?”
“我去!”“我去!”战士们争先恐后,争着要去。
一名战士刚刚走进树林就绊到了信号雷,一颗红色信号弹腾空而起,战友们纷纷相互警告:“小心!”“小心!”这时,一名战士发现了绊线,高兴地去剪断,不料橡皮筋一收缩,“爆炸”了。王杰一旁提醒道:“大家注意,有,绊发雷,!”大家小心翼翼地注意着脚下,不料头上碰了绊线,“爆炸“了,上下注意,腰上又“爆炸”了。大家愣了一下,终于抑制不住心头的兴奋,一起向王杰围上来,高兴地喊道:“我们钻进了班长摆下的地雷阵了,出不去,进不来了!班长,你想的办法真多,简直就是科学家!”
王杰谦虚地对大家说:“从实战的要求看,地雷这学问深得很,我不过是个小学生。为了对付美帝国主义,我们不能不随时做好准备。一旦祖国需要,我们随时奔赴前线,支援越南人民,狠狠打击侵略者!”
铮铮誓言极大地鼓舞了全班战士的练兵热潮,五班成为过硬的尖子班。
五班取得如此骄人的成绩,工兵营首长让王杰总结一下运用郭兴福教学法的经验,并在全营进行介绍。王杰接受任务后,陷入了思考。其实,当初派王杰去莱阳学习时,王杰就有顾虑,入伍这些年,大部分时间在钻山沟打山洞,培训回来后,对作战培训还是没有信心。指导员对王杰说:“帝国主义还存在世界上就有战争的可能,如果不把部队训练好,能消灭敌人吗?我们的同志没有经历过战争,平时不练好本领,战时能打胜仗吗?”指导员又借来《郭兴福教学方法材料选辑》、战斗训练和教学材料,送给王杰学习。领导的信任,增强了王杰当好教练员的信心。他暗下决心,努力学习各种资料,通过实训,带出一个好队伍。
王杰在《我是如何领会“四会“精神实质并用于教学的》一文中,介绍道:
有了决心还得有实际行动,我学习了“争取做一个四会教练员”。即会讲、会做、会教、会做思想工作。
(1)会讲。首先要大胆讲话,要干脆,不能带口头语,重点要突出,贯彻少而精的原则。第一次讲时由于备课不熟,也不大胆,材料乱,一堂课下来出了一身汗。同志们反映重点不突出、内容多、接受不了,领导也指出层次不清,抓不住重点。根据同志们的反映和领导的指导,我又反复改写教材。首先思考这一课解决哪几个问题,分几个步骤,重点是哪些,经过思考认为要解决跪姿和卧姿设雷这两个问题分几个步骤,设雷首先要选择设雷位置、铲草皮、挖雷坑、伪装,重点是铲草皮、挖雷坑和伪装。铲草皮时,没有草皮就不作为重点一带而过,这样一思考就清楚多了。层次分明,重点突出,重点的多练,时间放长。教案定好后,我就充分的准备,把课备好,时间少,就利用晚上或早起带着教材、手电到野外去备课,由于准备的充分,讲起课来比较流畅。同志们反映效果比较好。
(2)会做。教练员身教重于言教,做示范动作不规范,技术不过硬,鼓不起同志的练兵情绪,就拿挖雷坑来说,看来简单,不是大就是小,不是深就是浅,同志们看了觉得没有可学的。为了做好示范,我就苦练基本功,除了上课和同志一起练外,休息时间我也练。几天的练习,仅挖雷坑比我入伍以来挖的还多,只要自己苦练硬功夫,才能对所教的动作有深刻的体会,才能预见到常犯的毛病和应注意的地方,正确引导战士练习,才能及时纠正战士的动作。刚教课时,同志们做动作找不出毛病,可是后来自己就能发现雷坑不平、连接引线不符合要求等细小的动作。及时纠正,才能把技术学好。
(3)会教。就是要根据特点因人施教灵活地采取教学方法。教单个地雷一开始就下达课目,可教设雷场,体力消耗大,不把同志们的劲头鼓起来就练不好。所以就把地雷重要性等问题,向同志们做了动员,使他们认识到地雷的重要,练起来劲头就大。在教课中,还要善于启发诱导,有一次,副班长张钦星为了抢速度快设雷,身子向旁边一滚就开始挖雷坑,枪离他只有两米。看到这种情况,我就想如果敌人射击,再爬过去拿枪,射击动作不慢吗?不符合实战,我就出了一个情况:“副班长,敌人向你射击!”副班长爬过去拿枪射击,结果时间迟缓了,我就说,刚才设雷动作很快,如果把枪放在自己身边,当敌人射击时,不是能更快地拿起枪还击敌人吗?副班长知道了自己做的不合乎实成,就自动地改正了。会教,还要民主教学。大家想的办法总比一个人多,开始教课前我先把教材讲一遍,然后再做,做完一遍,就坐下来讨论。叫大家出主意,改进教学。单个地雷的埋设是边教边改最后才定下来的。前后改动五六次。刚开始两种设雷方法是分开讲的,后来同志们反应可以一起讲。通过实践最后大家一致认为分开讲层次分明、条理清晰。同志们说我讲话时问题不明确,大家不好答。通过民主教学使我得到了提高,也提升了教学质量。
(4)会做思想工作。刚开始我也不知道如何抓。不能及时表扬好人好事,广树标兵激发大家练兵热情。通过民主教学使我知道了它的重要性,在练习时,就注意做好思想工作,好的同志及时表扬,通过树标兵,很快就掀起了后进赶先进、先进更先进的练兵高潮,所以作业中同志们的精神始终是饱满的。
王杰在《我在教学中如何依明郭兴福教学方法的》中写道:
郭兴福在教学中是带着情况、带着任务、带着仇恨、带着问题去练兵的。我如何在教学中体现出“四带”呢?军委提出训练部队要从难从严,以实成出发去训练。我们这些都是未参加过战斗的人,战争到底是个什么样子也不了解,为了带着敌情练兵我就反复学习毛主席的军事著作和有关材料。懂得了战争是互相残杀的怪物,情况是复杂的也是千变万化的。只有平时多练几手,战时才能更好地消灭敌人。因而在训练中就出各种情况叫同志们处理,启发同志们的阶级仇恨,叫战士们带着仇恨练兵。敌情观念不强,就出敌人射击。叫他注意观察敌人。出手负伤、锹柄断、敌照明等情况。使同志们懂得打仗时应该怎么办,一般情况下应该怎么办,特殊情况又应该怎样,所谓带着任务和问题练兵不是盲目的训练,而是有的放矢。我们是工兵,我们的任务就是埋地雷、排地雷,它是我们二百米的硬功夫,就要求同志们反复练、真正把本领练硬,在练的过程中,就叫同志们多想办法自己去克服困难,解决问题练好技术。
这年开春,连队干部在安排老战士探亲时,首先考虑到王杰。首长们知道,王杰的父母早在1958年就由山东移居内蒙古,王杰和他们已经分别七年了。王杰的母亲还患有严重的心脏病,几次来信叫他回家探望。
王杰心里也时刻惦念着父母,在王杰的说服和动员下,他的未婚妻也由金乡迁到了内蒙古,承担了照顾王杰父母的义务。王杰收到未婚妻的来信后,更坚定了在部队干好的决心和信心。
当王杰听说部队首长准备让他回家探亲时,便谢绝了领导的关怀。他说:“现在训练刚开始,俺班是先行班,怎么能让私事影响训练呢?”
3月份,连队又安排他探家,这时王杰听说师里要组织班长集训,他想,这是一次学习和锻炼的好机会,可不能轻易放过。于是他决定再次推迟探家。他请排长向连队首长说明自己推迟探家的原因。首长见王杰的态度十分诚恳就同意了他的请求。
4月份,部队要外出参加生产劳动,趁这个机会,连队首长再次催王杰回家探亲。但就在这个时候,副班长韩义祥老家来了电报说他父亲病危,王杰想,战士探家是有一定比例的,就赶快跑到连部,向连长说:“我家里没急事,请连长先让副班长走吧。”连长表扬了王杰这种关心同志的忘我精神,并告诉他:“韩义祥回来后,你一定要完成探亲这个任务。”
第二天,王杰还帮助韩义祥办了手续,并送出营房,分手时他对韩义祥说:“你放心走吧,班里的工作你就不用担心了!”一股深情友爱的暖流涌向韩义祥的心头,眼泪止不住夺眶而出。
韩义祥为了让王杰也能尽早回去探亲,提前两天回到了部队。谁知这时王杰所在的五班又准备向军区作汇报表演。
王杰又一次主动地向排长表示:“现在有了重要任务,工作也很忙,我还是等等再探亲吧。”
排长对这个一心想着工作、一心为了部队的好战士感到由衷的敬佩。
后来,由于王杰母亲的心脏病突发,被刘连长知晓了,刘连长不声不响亲自跑到火车站给王杰买好了车票,塞进王杰手里,王杰才不得不踏上探家的路。
5月25日,王杰踏上开往内蒙古阿荣旗的火车,前往边疆小镇——那吉屯,看望久别的亲人。王杰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,打开日记本:
乘上了返家的直快客车,激动的心情不能平静,虽然一夜没有休息,但没有一点困意。阔别几年的新的家乡,离别几年的老人,变化有多大啊!这些不解的谜,随着列车缓慢地前进,逐步地得到答案。
祖国的建设一日千里,突飞猛进,在党和毛主席的领导下,一片繁荣景象;工厂密布,烟囱林立;农村形势大好,一片丰收的景象。劳动时,人们忙碌的工作,总之,全国人
民都在有一分热发一分光,都在为社会主义增添一块砖瓦。
经过几天的行程,安全到家,虽然是第一次来到这里,却像离别多年的朋友一样,这里的人无限热情,问长问短,关怀备至。老人各方面都好,生活美满真是无比幸福。
这新的生活,是党和毛主席带来的,我一定好好工作,以实际行动报答党和毛主席的恩情……
这是王杰与父母分别7年后的第一次团聚,父母终于见到了朝思暮想的儿子,母亲再也控制不住深深的思念之情,紧紧拉着儿子的手,泪水夺眶而出……
相聚的时光总是短暂的,在父母的依依不舍中,王杰归队的日期到了。谁也没有想到,这次亲人的相聚,竟然是王杰与父母的永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