四、“服兵役为第一志愿”
书名:
英雄模范共产党员故事汇——王杰 作者:汪林
字数:130063
1958年,水患过后的金乡,城乡一片荒芜凋敝。到处房倒屋塌,道路被冲断,大片的庄稼泡在水中。虽然有政府的救济,可王家人口多,生活难以为继。王杰的父亲王儒堂决定带着全家闯关东,他们来到与东北接壤的内蒙古呼伦贝尔市阿荣旗那吉屯,“那吉”是鄂温克语,意为“鱼非常多的地方““鱼窝子”。王儒堂在那吉屯农场当上了工人。无论关里关外,侍弄农田,勤劳的王儒堂都是行家里手。
也是这一年,为了彻底治理水患,政府决定开挖金乡——鱼台运河,王杰的父亲出河工,他见邻村的老赵家的女儿赵英玲老实能干,和王杰是同学,两家又知根知底,所以这亲事一说即合。因为王杰已过继给伯父王廉堂,所以没有随父母去内蒙古,而是留在家乡继续读书。
这年的7月,王杰考入了金乡县第一中学初中部,分配在十二级五班学习。
金乡一中的前身是抗日战争时期建立起来的,是以培养革命干部为宗旨的冀鲁豫边区第二中学,又称“湖西中学”。
这所创建于1940年的湖西中学,1942年夏天,第一批30多名毕业学员全部参加了抗日部队。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期间,学校随军转移,隐蔽教学。学生们参加了土改、复查、发动群众送公粮。1947年羊山战役时,学生们参加了支前、抬担架。在这所有着光荣的革命历史和优良传统的红色学校里,王杰的世界观、价值观发生了质的飞跃。他在日记中写道:“我生长在幸福的新社会,我一定以实际行动努力学习,珍惜无数革命先烈用生命换来的幸福生活。”
王杰原来的学习基础打得牢固,入学后,新的学业对他来说,可谓游刃有余,各科学习成绩都名列前茅,成了班里的尖子生,受到老师的褒奖和同学们的敬佩。
王杰也暗下决心,一定要好好学习,争取考上好大学,为学校争光。
课本知识已不能满足王杰的求知欲望了,他利用课余,又读了大量的文学著作、革命书籍。如《钢铁是怎样炼成的》《谁是最可爱的人》等,每读一本书,王杰都要写读后感和心得体会。他立志要以革命英雄为榜样,加强自身的思想品德修养,努力做一名有文化、有道德、有技术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。
这一年,全县开展了农业“大跃进”运动,学生也要参加生产劳动。1959年初春,王杰所在班级的所有学生顶着刺骨的寒风,到高河公社郭七楼村深翻土地。
农田里的积雪还没融化,地冻得像铁板一块,坚硬无比。一铁镐下去只迸出点土星和一道白印。见到这种情况,许多农村出身的同学都不由得摇摇头,叹口气。王杰心想,只要人心齐、泰山移,人家刘胡兰面对敌人的屠刀都面不改色、心不跳,这点冻土对我们新社会的青年来说又算得了什么!
王杰和几位身强力壮的同学组成青年突击队,做开路先锋。他们皤铁镐,向地球宣战,一下一下地猛劈,坚硬的冻土在一点点瓦解。冻土有的地方厚有的地方薄,掀开上面的一层冻土,下面就是湿润的暄土了,这对后面负责深翻的同学来说,就轻松多了。
王杰脱掉了棉衣,仍挥汗如雨,他使出浑身的力气,一镐镐下去,冻土在松动,面积在扩大。但此时,王杰的胳膊震麻了,虎口震裂了,手掌也磨出了血泡,但他不声张,只是用手帕扎在手心里,继续挥镐大干。
休息的时候,许多同学的手上都磨出了血泡,有的同学还看着血泡流眼泪,王杰便上前去安慰说:“手上磨出茧子就好了。如果我们什么都不会做,就会缺少对劳动人民的感情,将来怎么建设祖国啊!”
王杰是农村孩子,干活不惜力,不知苦和累。他趁同学休息的时间,跑到沟渠、田埋割鲜嫩的猪草,一会儿就是一大堆。
劳动间隙,班级在地头举办赛诗会,王杰即兴赋诗:
莱河以东东沟西,
土地沃肥青草绿。
十二五班齐动手,堆堆猪草如山积。
王杰的朗诵,赢得了老师和同学们的一片掌声。
晚上,同学们都住在临时搭建的庵子(草棚)里。十二级五班里女生多,只有王杰、张平等四名男同学。四名男同学和老师住在郭七楼村的水坑涯,女同学住的庵子离水坑涯约500米远的地方。一天深夜,突然刮起了大风,不一会儿下起了小雨。睡梦中的王杰听到响声,翻身起床,叫醒身边的张平,说:“刮大风啦,下雨啦,咱们到女同学那里看看吧,她们住在庄外,庵子很容易被风刮坏,我们去帮她们固定一下。”王杰又喊着另外两位男同学一起跑到女同学住的庵子那边。到了一看,女同学正乱作一团,不知该怎么办,大喊:“庵子刮坏了,漏雨了。”这时,老师也到了,大家一起动手,王杰爬上庵子用绳子系上、拴牢,彳艮快就维护好了第一个庵子,接着第二个、第三个……直到全部拴好系牢,稳定了女同学们的情绪。王杰和老师都淋得像落汤鸡,直到深夜一点多,他们才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自己的住处。
高河公社是被英雄们的鲜血染红的土地,羊山战役和解放金乡县城的战斗中,许多英勇的战士牺牲在这里。由于当时条件所限,许多烈士被掩埋在当地的农田里。1952年,金乡县政府决定在羊山主峰建立“羊山革命烈士陵园”,经过几年的建设已初具规模,县里决定把烈士们的遗骨集中迁葬到烈士陵园,树碑立传,让后人祭扫瞻仰。
金乡_中的师生接到了到高河公社迁葬烈士遗骨的任务。这天放学后,王杰到同学辛庆文家,两个小孩说起明天到高河附近去起烈士遗骨,前往羊山安葬,羊山建起烈士陵园的事儿。
辛庆文的父亲突然插话说:“好啊!这些烈士都是为咱死的,打羊山,打金乡,丿孺军(当时群众称解放军)死了不少人,咱可不能忘记他们,咱家那时可叫蒋匪军祸害苦了,全家没吃没烧,你母亲是八路军的妇救会的会长,天天藏在南屋地洞里不敢出来,我是老街长,被抓后差一点死在蒋匪军的旅部。”
王杰说:“大伯,你给俺讲讲丿槌&军打金乡的故事吧!”
辛父说:“国民党还乡团,到处抓人。1947年6月刘邓大军过黄河来到了咱们这里,打单县打成武装包围了金乡,在咱西沙河消灭了国民党一个团。7月份打羊山,天热,打了七天七夜,雨下了七天七夜。蒋匪军从城里开去的坦克车、派出的兵都被丿待军挡在了万福河上,羊山打开了。到了腊八把金乡围了起来,金乡的战斗开始了。从腊八一直打到春节,城西门外的房子就被国民党烧了三天三夜。城里各家的门板被他们抢去修工事守城。每到晚上枪炮声不断,激烈得很。八路军用炮把北门打开,那天夜里八路军冲进来一个营,也不知怎的又都撤出去了。八路军撤走了,国民党匪军又来了一一清狱,把关进狱中的三百多人用机关枪都打死了,对门姓邵的长工李宾因交不上棉花被关在监狱,也被打死了。国民党兵太坏了,咱们解放了,过上了好生活,咱不能忘记他们,应该给死去的烈士建陵园,纪念他们。”
王杰说:“大伯你讲得太好了,我很受感动。庆文哥,明天我一定跟你到高河去起烈士的遗骨,好好地安葬在羊山陵园。”
第二天一早,金乡一中的师生们肩扛铁镰,迎着朝阳,唱着歌曲,列队整齐地向高河进发。
在高河广阔的田野里,师生们眼前是一个个小坟头。负责迁葬烈士遗骨的负责人讲:“这些烈士都是打羊山、打金乡牺牲的,他们为了解放我们的家乡,牺牲了自己的生命,咱们要认真地起遗骨不能把骨碎片丢掉,都要装进蒲包内。现在散开,开始起吧。”
辛庆文和王杰,每人一个蒲包,俩人先行礼,辛庆文还念叨着:“俺把你送到羊山,叫你们还在一起,为革命而奋斗。”
王杰说:“快来看看吧,这位烈士,头骨眼眶上还卡着枪子儿哩!是拿下来,还是不拿下来好?”
这时,当向导的老大爷走过来了,对俩人说:“小同学,拿来给我看看。”老大爷双手接过头骨,看了看卡在头骨里的枪子儿,双手抱在怀里,两眼流下了泪水,喊着:“小代,小代!”
王杰心里很难过,对老大爷说:“老大爷,您认识他,给俺说说他的故事吧!”
老大爷说:“他可是一位小英雄,才十六岁就参加了解放军,在俺庄上住过。他可勤快啦,帮俺打水、扫院子,不怕苦、不怕累、不怕死,参加打金乡,他是营里的通讯员,大家都叫他小蛋蛋。有天晚上,营长叫他到北门通知攻城部队撤出,部队马上转移。他就是在金乡北门下通知时负的伤。送他来的战士都说他可勇敢啦,夜里小代跑进金乡的北门里,传达上级命令。北门被炮炸开后,/W军冲进了北门,和蒋匪军展开了激战。机枪步枪响成一片,小代东跑西跑去找首长传达命令,他发现了蒋匪军的机枪点,扔出了手榴弹,敌人的机枪哑巴了。他传达了命令,部队开始了后撤。小代也跑出了北门,不幸的是小代中弹倒了下去。担架把小代抬了回来。小代在救护所,我去看他,见他头上扎着绷带,瞪着一双大眼睛看着我……当时救护所条件太差,子弹也没取出来,他就牺牲了。”
这时,辛庆文从坟里挖出一片青瓦,上面写着:“二野三纵通讯员,十七岁,刘思代”。王杰拿出本子用笔记下来。
王杰对辛庆文说:“今天起烈士遗骨给我上了一堂生动的课。小代那么年轻,不怕苦,不怕死,他真是我们的好榜样。我们要学习先烈的英雄精神,为广大人民的幸福,情愿牺牲自己的生命
由于当时的“大跃进”和人民公社化运动,采取了许多“左”的做法,使农业生产受到了严重的影响,造成了粮、棉的极大浪费和减产,人民群众的生活一度陷入极端的困难。
在这种情况下,学校号召全校师生要节约救灾。王杰积极响应,他坚持每天少吃一个馒头,节约二两粮食,支援灾区人民。
王杰是班里的生活委员,一次,他带领同学到粮店运米,走到半路上,他发现有个米袋子漏米,稀稀拉拉撒了五十多米远。
王杰急忙让拉车的同学停车,扎好漏米的袋子,才让同学拉回学校,自己则蹲下来,把落在地上的米一粒粒等他拣干净地上的米,跑回学校时,同学告诉他早过了吃晚饭的时间了。
王杰饿着肚子,上完了晚自习,踏踏实实睡了一个好觉。
学校为了方便学生生活,为每个班配备了一个大木桶、一个铁桶和一个木箱子,木桶盛开水或汤,铁桶盛菜,木箱装馒头。木桶装上开水或汤足有七十多斤重。班级离食堂一里多路,全是土路,
晴天还好,雨雪天就泥泞不堪。同学们一日三餐,每天往返三千多米抬饭,王杰他们四个男生主动承包了全班抬饭的任务。班主任很欣慰,又心疼这四个孩子。王杰却说:“我们男同学比女同学力气大,下雨天我们也方便,把鞋一脱,光着脚就行。”就这样,王杰他们抬了一年的饭,受到班主任和全班同学的称赞,邻班的同学奇怪:“怎么每天都是你们四个值日?”王杰笑着说:“我们班女同学多,让女同学去抬饭,我们男同学多没面子呀!”
这期间,王杰读了《延安作风万岁》一文后,写下了感想:
读了《延安作风万岁》一文后,我的心是那样的不平静,我们的老前辈高尚的品质,以及乐观主义的精神、艰苦朴素的作风,深深地感动了我,其中对我教育最大的是毛主席和革命老前辈的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、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、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和团结、紧张、严肃、活泼的抗大作风。
在抗日战争时期,我们的领袖毛主席在延安领导革命是那样的艰苦,几乎没有衣服穿,发一件衣服冬天是棉衣,夏天当单衣,秋天当夹衣,战士没鞋袜,没有被子盖,困难算是大极啦。我读到这里深受感动。以前我认为生活苦的思想真是肮脏极了,今后一定养成艰苦朴素的品质。
在极其艰苦的情况下延安的青年们个个精神抖擞,工作、学习、生活都很努力,从不松懈。在学习上他们的精神更是值得我们学习。那时不仅没有现代化的科学仪器设备,也没有宽敞明亮的教室,学习条件更艰苦,上课吃饭都在操场上,双膝当课桌,黑烟糊在壁上当黑板,平地留个土堆当讲台,同学们没纸就在地上练习写。住窑洞,睡土炕,吃的是小米棒子面,没油没菜,生活是多么艰苦。现在,我们住在宽敞明亮的瓦房里,环境优越,风景美丽,学习有课桌、凳子,有现代化的教学仪器。教室、宿舍有电灯。用的是钢笔和笔记本。宿舍又宽大又清洁。吃的是杂粮和细粮,油、菜都充足,逢年过节都要改善生活。在学习上,老师抓得很紧,教得好,备课仔细。同学之间团结友爱,互相帮助,生活该是多么幸福呀,照理应该好好读书,积极工作,把学习搞好,然而我却不是这样,对学习马虎潦草,上课有时不专心听讲。
读了《延安作风万岁》这篇文章后,使我的内心受了很大震撼,犹如警钟震耳,像大梦初醒,今天的幸福生活都是革命先烈用鲜血换来的,我对不起革命领袖毛主席、对不起革命老前辈、对不起中国共产党。想到这里我的热泪簌簌地掉下来,不知道什么时候,我擦干眼泪,又捧起这篇文章一句一句地读了两三遍。我下定决心,今后一定要发奋图强,勤学好问,学习和发扬延安作风,做一个真正的革命青年。成为一个又红又专的劳动者,为共产主义事业献出自己的光和热。
转眼间,王杰已升入初三。他将面临毕业和升学的双重考验,所以他的学习更加刻苦。
这是1961年的春天,王杰从学校的阅报栏里,读到了美蒋特务窜犯大陆的消息。这条消息令王杰感到十分郁闷,他想到,今天的和平幸福生活来之不易,决不能让国民党反动派巻土重来。
清明节这天,金乡一中的全体师生到羊山烈士陵园扫墓。
高耸入云的纪念塔位于羊山东峰,塔的正面镌刻着毛主席的题词:“革命烈士纪念塔”;背面镌刻着刘伯承元帅的题词:“人民解放军鲁西南战役乃打开了战略反攻挺进长江的前门,阵亡将士受到人民的纪念,永垂不朽!”在鲜花翠柏掩映的山坡上,安葬着1410名烈士,王杰和同学们从山间采来鲜艳的花朵,扎制成一个个花圏敬献在烈士的墓碑前……
在由刘伯承元帅题匾的烈士祠里,王杰仔细瞻仰着每一件革命文物,这里珍藏着毛主席亲自起草的电文,邓小平同志题写的“人民的战争应该为人民建功”的手迹。
还有羊山战役胜利后,刘伯承元帅的赋诗《记羊山集战斗》。诗中写道:
狼山战捷复羊山,
炮火雷鸣烟雾间。
千万居民齐拍手,
欣看子弟夺城关。
王杰反复诵读着这首气势雄浑的诗篇,诗末的附记深深吸引了他:“狼山为歼灭32师和70师之处,羊山为歼灭66师之处。两山都在巨野、嘉祥、金乡之间,一系列的小山如狼如羊,由北向南引进,为泰山西部之余脉。这一块解放区因其靠近徐州津浦路,自去年降日师长方先觉进攻镇压以来,民众被惨杀者甚众,甚至老头子已剃头者恢复蓄辫子,女孩子已放脚者恢复缠足。民众从其反抗愤怒之中,强化了自己的游击战争,这次战争胜利极为踊跃出力。”
和同学们下山途中,王杰回望着一排排白色的墓碑,心里充满了感激和崇敬之情。他联想到最近从报纸上读到的“美蒋特务窜犯大陆”的消息,一旦美蒋特务达到目的,不又会出现“老头子已剃头者恢复蓄辫子,女孩子已放脚者恢复缠足“的事吗?我们刚刚过上的幸福生活,不又回到童年时期那个动荡的年代吗?
田秀琴同学见王杰一路上心事重重,便问他在想什么?王杰悄悄透露了自己“参军卫国”的心愿。
回到学校,王杰在日记中写道:
人的一生,以服从祖国的需要为最快乐。服兵役为第一志愿,升学和参加农业生产为第二志愿。
这年的7月初,王杰参加了升学考试。
7月中旬,他和田秀琴一起到县城看榜,当路过县兵役局时,听说新年度的征兵工作开始了0王杰立即打消了继续升学的念头,毅然决定当兵保卫祖国。
他没有再到学校去看榜,而是直接走进兵役局征兵办公室,找到前来接兵的某部指导员马向明同志,并急切地向马指导员表明自己的心迹和应征入伍报效祖国的决心。
马指导员仔细地打量起王杰,只见他中等身材,红脸膛,高鼻梁,浓浓的眉毛,一双长长的眼睛,闪烁着纯洁、憨厚的神色。马指导员打心眼里喜欢上了眼前的这位小伙子,同意王杰报名并参加体检。
王杰兴冲冲从体检站出来,遇上了看榜回来的同学周文夫,周文夫有些惋惜地说:“王杰,你是咱学校的三好学生,上大学的苗子,你去参军,是不是傻啦!”
王杰说:“当兵是我的第一志愿,傻就傻吧!”
8月初,王杰接到了入伍通知书。平时不爱张扬的王杰,再也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,逢人就说自己要当兵去喽!
初二年级的班主任张老师见了王杰,高兴地说:“祝贺你当上人民解放军!”说着从挎包里拿出一本书,王杰一看是崭新的《黄继光的故事》,他爱不释手地向老师鞠躬:“谢谢张老师。”
“王杰。”一个女声从背后传来,王杰回头一看是同学赵英玲,也是王杰的未婚妻。他俩定亲已经三年啦,三年里,他们一起看过三场电影,也算是约会吧。第一次是电影《扑不灭的火焰》,第二次是《董存瑞》,第三次是《黄继光》,每次看完电影,两人走在回学校的路上,王杰对赵英玲说,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,是革命先烈用鲜血换来的,我们一定要向英雄学习,保卫祖国,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。
王杰瞅着身边的赵英玲,只见她几缙发亮的刘海儿从额头披下,显得面色更加红润,机灵的大眼睛和王杰一对视,急忙又害羞地闪开。两人不知不觉来到万福河畔。
万福河是一条古老的河流,早在西汉时期,汉武帝塞黄河瓠子决口,歌曰:“宣防塞兮万福来。”故名万福河。
两人望着水中的倒影,悄悄诉说着离别。赵英玲嘱咐王杰:“到部队好好干,保家卫国!”王杰则嘱咐赵英玲:“孝敬父母,积极参加生产劳动!”这就是当时有志青年谈恋爱时的对白。
分别的时候,虽然有些依依不舍,但两人深知父母都有很深的封建传统思想,未婚男女单独在一起,属于“出格”行为,所以王杰劝赵英玲快回去。赵英玲拿出一个红色的日记本送给王杰,然后转身离去。王杰目送着她的背影,深情地抚摸着红色的日记本……
临行的前夜,王杰最后一次在家中和父母、弟弟、妹妹围坐在煤油灯下,聆听父母的殷殷嘱托,弟弟妹妹们则羡慕地围着一身戎装的哥哥,打打闹闹……
8月8日这天,王杰由华煩村贫协主席王遵章送到新兵集结地县招待所。
这一天的金乡县城里,锣鼓喧天,彩旗飘扬,鞭炮齐鸣,东西大街上人山人海。民间咲呐队的艺人们,吹奏着高亢欢快的乐曲走来了,随后是应征入伍的青年小伙子们,他们排列着整齐的队形,迈着整齐的步伐,一个个精神抖擞,红光满面,他们走在家乡的土地上,既是向家乡告别,也是向家乡人民展示他们的风采。
和王杰一起入伍的同学还有韩义祥、赵雨生、辛庆文、周德全、陈学义、冯明臣、辛养法、刘义川、刘传香等。王杰走在队伍的前面,面对家乡人民的欢呼声,他在心里暗下决心,到了部队一定像英雄那样,干出个样子来,为家乡人民争光,为祖国争光。
嚎亮的歌声,在金乡大地上回响:
我们这一代,豪情满胸怀。
走在大路上,东风扑面来。
脚下踩着山和水,怀里揣着全世界。
火红的年华,火红的时代,
革命重担挑在肩,昂首阔步朝前迈。